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和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家庭對汽車的需求持續提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顯示,千人乘用車保有量在2022年底為260輛,同比提升150輛,總體表現呈現較強的增長態勢。汽車進入家庭階段已經基本完成,市場由首購逐漸轉向增換購。根據SIC數據,2025年將有64%的汽車消費為增換購,2030年這一 比例將高達78%。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汽車行業的主流發展趨勢。
2022年,在國內乘用車產銷量只有個位數微增的情況下,新能源市場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時,頭部新能源車企也開始在這一年落地積累已久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全新旗艦車型、激光雷達、高階智能駕駛、800V電子電氣架構等,已經開始落地應用。
而在2023年,新能源市場在已經實現產品與技術向上的情況下,還將開始完善整個技術產業的周邊布局。從去年依靠個別技術的單點式突破,爭搶高端智能化的沖線時間,轉變為尋求更加完善、更具有商業能力的方案,這也將在今年帶動更多新技術走向主流。
“軟件定義汽車”芯片成為智能化車型的主流選擇。在汽車智能化過程中,需求體現在以下三點:
從自動駕駛芯片來看,目前多種類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車載傳感器搭載數量提升趨勢明顯,同時伴隨未來自動駕駛級別攀升至 L3 及以上,芯片會是核心需求。
從智能座艙芯片來看,伴隨整車電子電氣化架構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演進,在全液晶儀表、抬頭顯示系統、車載娛樂系統和中控屏幕等多屏融合趨勢下,“一芯多屏”是未來智能座艙降本的主流方案,其中芯片會是方案的核心支撐。
智能化程度加深對芯片算力提出更高要求,主機廠搭載高算力芯片為后續OTA軟件升級和創新提供支持。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會需要芯片算力與功能的冗余,芯片算力的軍備競賽還會持續,尤其是在自動駕駛領域,自動駕駛的感知與執行器件需要為未來考慮。
近10年來,我國自動駕駛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新增1087家,同比增長12.64%;2021年新增848家,同比減少21.99%;2022年新增1130家,同比增長33.25%。
近幾年無人駕駛已經從技術發展的快速增長期轉變到商業化應用的快速增長期。在無人配送、無人港口及無人礦區等場景,基本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商業化的運作。
目前從產業內各企業的技術發展,包括相應的政策、法規、標準的發展看來,無人駕駛領域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會有突破式發展。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正在快速崛起,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新能源車、智能網聯等成為競相發力的熱點,汽車行業格局正在重塑。智能駕駛汽車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未來戰略的制高點。智能駕駛汽車不僅是汽車本身的技術,更是“傳統工業經濟+數字經濟”融合的產物。智能駕駛汽車最顯著的特征是智能化、網聯化和平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