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可能會見證燃油車逐漸變得過時并被市場淘汰。雖然這一預測聽起來有些夸張,但有三個主要原因可以支持這個觀點:技術滯后、服務不便和政策不支持。
首先,與新能源汽車相比,燃油車的技術已經相對滯后。盡管燃油車技術非常成熟,但仍有許多新功能和技術有待開發和完善。然而,目前資本市場和汽車公司對燃油車的研發投入并不積極。相反,許多大型汽車公司如上汽、北汽和東風等都在削減燃油項目的投入。此外,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市場對新車銷售的需求也逐漸向新能源汽車傾斜。因此,資本和車企都不太可能逆市場趨勢行事,這對燃油車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其次,隨著市場規模的縮小和服務便利性的降低,燃油車的服務也將變得更加困難。汽車行業的規模經濟使得零部件的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但如果市場規模縮小,零部件的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甚至停產。目前,許多零部件制造商的訂單量持續下降,生產成本超過中標價格,但客戶不愿支付更高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零部件制造商只能依靠過去的積蓄和客戶需求的支持來維持生存。然而,當這些企業的積蓄耗盡并不得不停止生產時,零部件價格就會飆升,而燃油車專修店和加油站的數量也將減少,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負擔。
政策上也不再支持燃油車的發展。燃油車產業鏈主要受益于外資和國外公司,這加強了產油國的壟斷地位和外國公司的優勢。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幾乎全部是中國本土企業生產,其增長能直接奪取外國市場份額,并有可能拓展海外市場。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也能推動國內經濟增長,特別是在新基建和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此外,更換為電動車的成本并不高,根據南方電網的數據,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建設成本遠低于預期,僅為6萬元人民幣。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碳中和”的承諾不僅是環保目標,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國際承諾和國內發展需求,不可能繼續支持燃油車的發展。
總之,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這個事實,燃油車的前景并不樂觀。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技術進步,燃油車可能會越來越難以使用,服務質量也會大幅下降。考慮到當前市場趨勢和政策方向,燃油車的時代轉變和行業重塑將成為一種趨勢。[1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