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寧德時代才是新能源時代最大的贏家。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不管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寧德時代都是一家獨大,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聯合上演“逃跑計劃”,寧德時代的市場話語權也在發生微妙變化。根據新財報顯示,2023年對于大多數從事動力電池制造的企業而言并不容易。雖然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大公司的營收已經達到了千億元的規模,但整個行業存在較大的差距,二三線公司的規模僅有百億或幾十億的水平。
然而,實際的增長情況并不理想,各家企業都難以避免增速放緩的問題。例如,領頭的寧德時代的凈利潤增長從年初的557.97%大幅放緩至第三季度的10.66%。孚能科技在第三季度虧損了7.66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約462%,前三個季度累計虧損高達15.63億元。
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減少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動力和儲能電池的產量達到了533.7GWh,同比增長了44.9%,其中動力電池的占比約為92.1%。然而,市場整體裝機量增速放緩,今年上半年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總裝機量為142.8GWh,同比增長速度僅為42%。
此外,碳酸鋰的原材料價格下跌也對企業利潤造成了影響。從2023年1月開始,碳酸鋰的價格從近60萬元/噸的高位跌至16.8萬元/噸,這次大跌直接導致許多電池企業遭受重創,因為它們在2022年年末高價購買了大量原材料庫存,這導致資產減值的情況蔓延至整個2023年。
面對這些困境,動力電池制造企業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出路。一些企業開始進行內卷,打起價格戰。同時,像寧德時代這樣的一些企業還通過實施“達標激勵”等方式來爭奪市場份額。
簡單來說,隨著車企開始自建電池廠,或是選擇除寧德時代之外的動力電池企業作為二級乃至三級供應商開始,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就逐漸在被蠶食。
盡管寧德時代現在還穩坐全球動力電池市占率第一的位置,但不可否認的是,車企對寧德時代的依賴程度正在逐漸降低,同時面臨的市場挑戰也愈發嚴峻。
除了同行競爭不斷壓縮市場份額外,還有一個無法忽略的現實情況,那就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增速也開始減緩。
國內價格戰的激烈程度從車企同樣傳導到了上游的動力電池企業,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對占據電動汽車成本40%的動力電池的降本需求與日俱增。
換句話說,不止車企在打價格戰,動力電池企業也不能幸免。
據花旗銀行分析師的一份報告,"寧德時代近期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二線電池制造商的電池價格低于寧德時代,且全球鋰離子電池需求弱于預期。因此,寧德時代不得不開始降價以確保其市場份額。”
不過,寧德時代在財報后的在交流會上表示,“我們覺得未來競爭比較激烈,但價格戰不是唯一出路。未來我們不會專注于價格,而是集中交付好的產品,這個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