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幾乎所有車企都加入其中。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許多車主可能會意識到一些看起來高大上的配置實際上并不實用。其中一個配置雖然不起眼,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用車成本,就是大尺寸輪轂。
我和一個朋友聊天時,他抱怨他的Model Y Performance版的輪胎磨損嚴重,需要更換。結果當他查詢價格時,他驚訝地發現這種車型的前輪輪胎價格竟然超過了2200元,而后輪更是超過了2700元。這意味著這輛價值約37萬的新能源車,如果更換四條輪胎,包括輪胎費用和工時費在內,大約需要1萬元,這個價格實在不低,甚至比售價近200萬元的保時捷911更貴。
我進一步研究了幾款熱門的新能源車型,發現搭載大尺寸輪轂已經成為行業的普遍現象。例如,銷量不錯的理想L7全系標配都是20寸輪轂,還提供更大尺寸的選裝;蔚來ET5原廠標配的輪轂尺寸也達到了19寸;即使是價位相對較低的比亞迪元,也配備了18寸的輪轂。雖然并非所有車型都采用了寬度較大的輪胎,但是相比同價位的燃油車,由于輪轂尺寸較大,后續更換輪胎通常需要花費更多。
一些車主可能會覺得,一條輪胎可以使用兩三年,多花幾百塊錢沒什么大不了的。然而,這種想法可能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據統計數據顯示,汽車行駛過程中的阻力中,40%來自風阻,25%來自機械阻力,剩下的35%則來自輪胎的滾動阻力。這意味著輪胎阻力對車輛能耗的影響非常顯著,而尺寸越大的輪胎配上更大的輪轂,會導致車身整備質量上升。
更大的輪胎滾阻和更大的車重會進一步增加車輛的能耗。對于燃油車來說,這種影響可能僅導致每百公里油耗增加0.5升至1升,但對于仍在努力克服續航焦慮的新能源車來說,大尺寸輪胎滾阻和大車重可能導致續航里程減少幾十公里,對用車體驗會產生直接影響。此外,大尺寸輪轂和寬胎的組合還可能降低懸掛濾震能力或增大胎噪。
那么,為什么車企會選擇裝配大尺寸輪轂并配備寬胎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迎合市場趨勢,因為現在大家都喜歡寬胎,不跟上就顯得過時;二是由于新能源汽車增加了電池組,車身高度被抬高,如果不使用大尺寸輪轂,車輛外觀會顯得空洞,不夠好看。
在我看來,大多數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主要是為了節省用車成本,但他們可能不知道,新能源車裝配大尺寸輪轂并配備寬胎,直接的影響就是用戶在后續使用過程中,輪胎磨損會更快更嚴重,進而導致更高的換胎費用,從而增加用車成本,與消費者目標背道而馳。
因此,我認為新能源車企不應該盲目追隨潮流,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給車輛裝配大尺寸輪轂和輪胎。對于消費者來說,在購車之前,也應該清楚考慮是否為了追求外觀而選擇成本更高的大尺寸輪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