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奔馳CEO康林松在股東大會上宣布了2030年主要市場轉型電動化目標的調整,并表示將加強內燃機車型陣容。與此同時,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主席、法國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Luca de Meo認為,歐盟2035年全面禁止傳統燃油車是可行的,但必須具備合適的條件。
目前來看,無論是奔馳還是歐盟,并沒有表明放棄新能源車的計劃。因此,一些斷言可能太過武斷。然而,海外車企對待新能源車的態度確實沒有國內車企那么積極。
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領域進展迅速。他們不僅規避了海外車企在傳統燃油車技術上的壁壘,甚至開始對海外車企進行技術反制,如寧德時代的電池、比亞迪、吉利等大廠申請的技術專利,為海外車企設置了技術障礙。
可以用這樣一個比喻來理解:鄰居家的孩子比你高大強壯,在你小的時候欺負你,但隨著你的成長,他想要欺負你卻變得有些困難。從成長速度來看,你未來肯定會比他更強大。在新能源領域,海外車企就是鄰居家的孩子,而自主車企則像是快速成長的你。
長達三十多年以來,海外車企一直牢牢控制著中國汽車市場,這個市場不僅是它們更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也是單車利潤更高的市場之一。中國的自主車企若能成功轉向新能源領域,將會給海外車企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并非一時的得失,而是永久性的損失。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足以支撐三五個有競爭力的自主車企茁壯成長。如果這些企業再在新能源技術上取得優勢,海外車企將不僅失去中國市場,甚至在整個行業中失敗。
各國產新能源品牌的價格策略已經讓低端新能源車成為白菜價,價格不到10萬元就能買到的新能源車比合資品牌定價在15萬元以上的燃油車更具競爭力。雖然短期優惠可能提高銷量,但長遠來看,要想回收這些優惠,難度極大。
在中國市場,國產新能源車已經成功顛覆了合資燃油車的價格體系,迫使海外車企陷入困境。價格體系的崩潰、品牌價值的下降以及產品認知的減少,都暴露了合資汽車行業的脆弱。難以承受競爭壓力的合資企業只能選擇退出市場。
因此,海外車企更希望的可能是放緩向新能源方向轉型的速度,或者在其他領域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比如氫能源。一些知名廠商,如寶馬、豐田、現代等,也在嘗試這種策略。他們習慣于主導市場,如何能容忍自己被同行超越呢?
購買靠譜抵押車可以正常上路行駛、正常年檢、買保險、處理違章,價格低,車況好,從正規平臺購買,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