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距離錯覺:對于路上各種類型的車輛,駕駛員有時會對來車的車長、會車間距、跟車距離產生錯覺,使會車的距離不夠和跟車的距離過近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為安全起見,可采用行車間距的米數和車速的千米數相同的方法加以預防,如60km/h的車速時,與前車要保持60m;會車間距一般為1.5m左右;勤觀察路邊界標。

3、彎度錯覺:
按照科學要求,公路是沒有筆直的。車主在公路上行駛的快慢,經常隨公路的彎度而改變。變速的程度如何也會造成錯覺。測試表明,一般對于未超過半圓的圓弧,駕駛員往往感覺到的曲率半徑總是比實際的小,圓弧的長度越短越感到曲率半徑小。行車中要注意在彎道須留出足夠的空間,降低車速,防止后輪脫離路面或發生碰撞事故。
4、坡度錯覺:在距離很長的坡道上下坡,會產生好像是在平路上行駛的感覺;在下長坡接近坡底、坡度變得越小的時候,車主往往會以為已變成上坡,若這時加大油門,車速會更快;在上坡途中坡度變緩時,駕駛員往往也會以為已變成下坡,若這時減小油門,易使車輛溜坡。
5、寬度錯覺:夜間在林蔭樹夾道的公路上行駛,兩旁樹木的反光會使駕駛員產生一種車輛在狹窄的通道里行駛的感覺,當路兩旁樹木變矮或消失后,駕駛員又誤以為駛出窄道而開快車;高速超車時會感覺到道路比較窄;轉彎時也誤以為道路明顯變窄而忙腳亂;當車輛通過正在施工的路段時,本來是從中間分開,但卻感覺到施工的一邊寬,自己行車的一邊窄等等。
6、顏色錯覺:在市區等交通復雜路段行車,特別是夜間,更容易將路口紅綠燈當成霓虹燈;或把停駛車輛的尾燈誤認為行駛車輛的尾燈;把前車的剎車燈錯看成尾燈等。另外,汽車外表顏色還會引起視覺上遠近的差異,如淺色調使車輛顯得大些,感覺近些;深色調使車輛顯得小些,感覺遠些。
7、光線錯覺:太陽光、反射物體的亮光、夜間行車時遠光燈的強光、會車時的仰光都會使駕駛員的視覺一時難于適應,造成光線錯覺。所以在行車中應盡量避免光線變化的刺激,避開強光或明亮的物體,如霓虹燈、玻璃墻上鏡面反射等。在遇到光線頻繁變化時,應立即減速慢行。
8、時間錯覺:駕駛員心情愉快時,行車中往往感覺時間過得很快,而心情煩躁時,就會感覺時間過得慢。另外,在任務緊急、急于趕路時覺得時間短,容易產生搶行或盲目開快車,這種“超前”心理也會造成錯覺。此時駕駛員切忌心浮氣躁,應調整好心態,耐心駕駛,控制車速,確保安全。
9、環境錯覺:地理環境不同,特別是新路環境,駕駛員不熟悉,自然產生一種陌生感。熟路又會出現習慣性。在城市馬路上停車,或是路的級別要求,什么型號車,可行什么級別公路,這些規則制約駕駛員的行駛,造成環境錯覺。
10、服裝錯覺:春夏秋冬服裝花色繁多,駕駛員在“服裝大潮”中穿行,很容易造成視線分散,形成錯覺。總之,錯覺會對行車安全產生一定的隱患,所以,駕車者必須了解這些易引起錯覺的特性,行車中多依照車輛儀表,多留心觀察,多積累經驗,謹防錯覺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