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新能源車,總有有一部分人各種詬病,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新能源車不安全,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比例遠低于傳統燃油車
“總的來說,我國新能源汽車著火事故發生率并不高,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就更少。”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控、電機的技術水平日益進步,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逐年提升,比早期水平提高很多。
2018至2019年,在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的專門調查,發現我國每萬輛新能源汽車發生火災事故約0.8起,但連續幾年,每萬輛傳統燃油車發生火災事故在2.2起至4起之間。
不同機構的統計也驗證了同樣的趨勢,即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比例更低。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著火事故率是0.049‰,而根據公安部等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傳統燃油車的年火災事故率約為0.1‰至0.2‰。
電動車的安全如何保證?
在早期,很多車企為了節約研發成本,在打造新能源電動車的時候,往往會在原有的燃油車平臺上進行開發。但這樣的開發模式,卻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油箱的位置,已經固定不變。在此基礎上開發新能源電動車,其電池包、電機組需要向原有的燃油車平臺讓路。這也造成了很多“油改電”的電動汽車出現姿態怪異等問題,并且,由于結構不合理,容易導致碰撞后電池包被堅硬物體入侵,導致起火燃燒。
而在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會專門為純電動車型打造專屬平臺,做得比較好的就有通用Ultium平臺、廣汽新能源平臺等。而這些平臺都有一個共性:在開發時,完全以新能源車型的結構為主導。比如電池包嵌入在底盤縱橫梁之間,高壓線路也被合理劃分。
這樣的好處就在于:車輛發生碰撞時,堅硬的縱橫梁結構,可以有效保障電池包外殼的完整性、保護高壓管線,確保車輛的安全性。
另外,在對于乘員保護方面,電動車的車身結構則與燃油車大致相同。只不過,在材料的運用上,會優先考慮高強度輕量化材料。例如ARCFOX、愛馳等車企,就采用了鋼鋁混合車身,在確保強度足夠的同時,降低車身自重以節省能耗。
以電池安全為例,國標38031熱失控5分鐘的標準的推出,使得各家開始空前的重視電池熱失控熱擴散安全,整個電池行業的安全等級得到了質的提升,而目前國際的標準反而滯后于國標,我們正在積極輸出標準。與此同時,受到安全標準要求提升的推動,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推出無熱擴散-NTP技術,更是有傳聞說國標38031今后有可能進一步提升5分鐘的要求——這些企業的提前布局未嘗不是未雨綢繆,而整個行業在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可以說都得益于了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標準制定。
綜上所述,電動汽車現在已經有了不錯的安全性能,以后還會更安全。目前電動汽車已經達成了比安全的目前水平,而且還得益于行業的安全標準、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