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并非一個新興的概念,從2001年開始,中國政府就啟動電動汽車科研項目。從去年開始,隨著特斯拉的風靡大地,電動汽車進入普通人的視線。尤其是隨著特斯拉在今年6月宣布開放其源代碼專利,更讓不少人驚呼,“電動汽車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有其電動汽車項目,并且像BAT布局移動互聯網那樣,電動汽車在汽車廠商內部有著無可比擬的戰略地位,甚至一些自主電動汽車品牌也開始大刀闊斧,宣揚新的“環保節能”理念。
而實際情況也證明電動汽車近幾年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發展,在一些衡量汽車質量和使用的關鍵指標上,電動汽車已經有了不小的突破。就以啟辰晨風電動汽車為例,從電池、充電、安全三個關鍵性能上,足以達到電動汽車普及的目標。
首先,啟辰晨風所采用的電池一次充電完成可以將行駛里程達到175KM以上,電池壽命也可支撐十年,這與普通汽油車相比,已經可以完全達標。并且在用戶使用過五年后,啟辰將按照購車時承諾的價格對車輛進行回購;
其次,除了政府建立的充電樁之外,啟辰晨風為用戶充電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通過購車之后的配套服務,為用戶免費安裝充電樁。第二,啟辰晨風在充電技術上增加了“慢充”功能,30分鐘即可達到電池量的80%,如果用戶長途出行,可到專營店換一臺汽油車短期代步使用。
如果說掣肘電動汽車發展的核心因素在于發展模式而并非技術下,啟辰晨風可以說通過這兩個方案的投入,基本上可以解決大部分用戶的充電問題,續航能力困擾電動汽車發展觀點似乎也不能成立。
最后,在安全方面,啟辰晨風誕生自全球領先的純電動汽車平臺,采用了日產全球領先、成熟的電池技術。電池擁有智能大腦,可以在危險狀態下即時斷電,同時自然風冷方式,去除過熱的隱患,電池包采用了超高強度的鋼板殼體保護,可以承受外力撞擊。相比于傳統汽車,這些保障足以讓電動汽車處于一個安全行駛的狀態。
伴隨電動汽車飛速發展的同時,政府也給予了很大支撐。除了大面積推動充電設備的公共建設之外,還對用戶進行了大范圍補貼。按照今年2月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規定,純電動乘用車在2014的補助標準為:里程80公里以上、150公里以下,每車補貼3.325萬;150公里以上、250公里以下,每車補貼4.75萬;250公里以上每車補貼5.7萬元。
但是,盡管電動汽車行業現在技術完善、模式成熟、政府鼓勵,但目前在普及方面并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以上海為例,根據之前媒體報道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上海全市充電樁共有1805個(其中電動汽車集中的嘉定示范區有865個),但全市充電樁使用率僅占6.76%,也就是有1680余個充電樁一次也沒有使用過。
多么可怕的一組數據!這意味著,即使有再多的資源補貼和支撐,用戶仍然沒有為電動汽車買單的行動——即使對于那些有計劃購買電動汽車的人來說。將想法變為行動,似乎電動汽車仍然沒有給用戶足夠的動力。或者換句話來說,電動汽車作為一個新型的產業,即便不能夠給汽車行業帶來暴風驟雨一樣的“革命”,但也不能呈現“肉多狼少”的局面——用戶一邊在抱怨“擔心電動汽車購買之后沒有地方充電”,但卻在一邊眼睜睜的看著1千多個充電設備緩慢的生銹。
而且,即使從電動汽車充電裝備的地域分布來看,不少人所說的“充電站分布不均,導致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真正受惠”的觀點也很難成立。先不說類似于啟辰晨風這樣的電動汽車廠商早已提供了解決方案,單就從這些充電站點來說,如果在某一區域集中然后設置成試點,在有用戶接受度的情況下,不應該閑置率那么高。或許你會說用戶會考慮電動汽車旅行的規劃,不僅局限在某一區域,要考慮到長途行駛,但我想說的是,相信為坐飛機購買降落傘的人還在少數,大多數人在購買東西時還是不會被一個不知道會什么時候使用到的功能所牽絆,畢竟大多數用戶開車一般都會在一個區域內。
所以,現階段電動汽車沒能夠迅速普及,第一個關鍵在于用戶的心理接受度。對于一個新興事物,尤其是對于汽車這樣貴重的物品,人們還是會傾向于采取一個更保守的策略,尤其是在固有思維的經驗保護下和周圍沒有人的帶動下——傳統汽車發展近百年的時間已經讓人在認知上已經根深蒂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汽車的“顛覆”,大多都在于功能完善,而并非像電動汽車這樣直接改變動力裝置的徹底;目前電動汽車的示范影響力還不夠大,盡管政府有大面積的補貼,但政府官員、公眾人物并沒有起到帶頭作用——讓普通用戶成為首批購買電動汽車的“小白鼠”略顯困難。
第二個關鍵在于電動汽車廠商的打法不夠明確或者說政府支持的方式不對。之所以會呈現出這種看的多買的少的現象,更多的還在于用戶對于好奇的糾結。而實際上,指望用戶的好奇心來刺激用戶的購買電動汽車是非常不靠譜的行為,雖然曾經有過很多產品就嘗試過利用好奇心營銷并取得成功,但想象沒有人愿意將好奇凌駕于購買一個價格不菲、長期使用、生命安全的事物之上——相信市場上還是沒有那么多任性的有錢人。現實情況是,電動汽車似乎除了在車展活躍之外,其余地方很難見其蹤影,帶動往往會是一紙空談。
所以對于電動汽車的廠商而言,更多的應該將籌碼壓在“從眾”心理上——通過一些事實帶動而非口頭空喊。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在從眾和堅守之間掙扎,但從眾最終都會戰勝堅守。曾經看到一則笑話用在這里非常恰當: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第三個關鍵在于需要時間的積累,從電動汽車市場來看,當用戶還在糾結是否應該嘗試的時候,找到“領頭羊”的帶動確會是一條不錯的捷徑,但時間仍然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雖然電動汽車的概念在十五年前就提起過,但真正的做到概念上的普及還是從去年開始的,僅僅一年的時間,讓大家完成從好奇到購買的轉化,的確強人所難。
電動汽車的普及仍舊需要給市場和用戶一些時間,步子太大扯到蛋的痛苦我雖無法體會,但相信所有體會過的人都會有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一個好的消息是,似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時間也在不斷的減少:蒸汽機從發明到普及經歷了84年,電動機為65年,原子能的利用為6年,電動汽車……當然,這一切美好的預想還是需要建立在啟辰晨風們的基礎建設不斷進步和完善的前提下。
轉載本文為鈦媒體供稿
而實際情況也證明電動汽車近幾年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發展,在一些衡量汽車質量和使用的關鍵指標上,電動汽車已經有了不小的突破。就以啟辰晨風電動汽車為例,從電池、充電、安全三個關鍵性能上,足以達到電動汽車普及的目標。
首先,啟辰晨風所采用的電池一次充電完成可以將行駛里程達到175KM以上,電池壽命也可支撐十年,這與普通汽油車相比,已經可以完全達標。并且在用戶使用過五年后,啟辰將按照購車時承諾的價格對車輛進行回購;
其次,除了政府建立的充電樁之外,啟辰晨風為用戶充電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通過購車之后的配套服務,為用戶免費安裝充電樁。第二,啟辰晨風在充電技術上增加了“慢充”功能,30分鐘即可達到電池量的80%,如果用戶長途出行,可到專營店換一臺汽油車短期代步使用。
如果說掣肘電動汽車發展的核心因素在于發展模式而并非技術下,啟辰晨風可以說通過這兩個方案的投入,基本上可以解決大部分用戶的充電問題,續航能力困擾電動汽車發展觀點似乎也不能成立。
最后,在安全方面,啟辰晨風誕生自全球領先的純電動汽車平臺,采用了日產全球領先、成熟的電池技術。電池擁有智能大腦,可以在危險狀態下即時斷電,同時自然風冷方式,去除過熱的隱患,電池包采用了超高強度的鋼板殼體保護,可以承受外力撞擊。相比于傳統汽車,這些保障足以讓電動汽車處于一個安全行駛的狀態。
伴隨電動汽車飛速發展的同時,政府也給予了很大支撐。除了大面積推動充電設備的公共建設之外,還對用戶進行了大范圍補貼。按照今年2月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規定,純電動乘用車在2014的補助標準為:里程80公里以上、150公里以下,每車補貼3.325萬;150公里以上、250公里以下,每車補貼4.75萬;250公里以上每車補貼5.7萬元。
但是,盡管電動汽車行業現在技術完善、模式成熟、政府鼓勵,但目前在普及方面并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以上海為例,根據之前媒體報道的數據,截至2013年底,上海全市充電樁共有1805個(其中電動汽車集中的嘉定示范區有865個),但全市充電樁使用率僅占6.76%,也就是有1680余個充電樁一次也沒有使用過。
多么可怕的一組數據!這意味著,即使有再多的資源補貼和支撐,用戶仍然沒有為電動汽車買單的行動——即使對于那些有計劃購買電動汽車的人來說。將想法變為行動,似乎電動汽車仍然沒有給用戶足夠的動力。或者換句話來說,電動汽車作為一個新型的產業,即便不能夠給汽車行業帶來暴風驟雨一樣的“革命”,但也不能呈現“肉多狼少”的局面——用戶一邊在抱怨“擔心電動汽車購買之后沒有地方充電”,但卻在一邊眼睜睜的看著1千多個充電設備緩慢的生銹。
而且,即使從電動汽車充電裝備的地域分布來看,不少人所說的“充電站分布不均,導致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真正受惠”的觀點也很難成立。先不說類似于啟辰晨風這樣的電動汽車廠商早已提供了解決方案,單就從這些充電站點來說,如果在某一區域集中然后設置成試點,在有用戶接受度的情況下,不應該閑置率那么高。或許你會說用戶會考慮電動汽車旅行的規劃,不僅局限在某一區域,要考慮到長途行駛,但我想說的是,相信為坐飛機購買降落傘的人還在少數,大多數人在購買東西時還是不會被一個不知道會什么時候使用到的功能所牽絆,畢竟大多數用戶開車一般都會在一個區域內。
所以,現階段電動汽車沒能夠迅速普及,第一個關鍵在于用戶的心理接受度。對于一個新興事物,尤其是對于汽車這樣貴重的物品,人們還是會傾向于采取一個更保守的策略,尤其是在固有思維的經驗保護下和周圍沒有人的帶動下——傳統汽車發展近百年的時間已經讓人在認知上已經根深蒂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汽車的“顛覆”,大多都在于功能完善,而并非像電動汽車這樣直接改變動力裝置的徹底;目前電動汽車的示范影響力還不夠大,盡管政府有大面積的補貼,但政府官員、公眾人物并沒有起到帶頭作用——讓普通用戶成為首批購買電動汽車的“小白鼠”略顯困難。
第二個關鍵在于電動汽車廠商的打法不夠明確或者說政府支持的方式不對。之所以會呈現出這種看的多買的少的現象,更多的還在于用戶對于好奇的糾結。而實際上,指望用戶的好奇心來刺激用戶的購買電動汽車是非常不靠譜的行為,雖然曾經有過很多產品就嘗試過利用好奇心營銷并取得成功,但想象沒有人愿意將好奇凌駕于購買一個價格不菲、長期使用、生命安全的事物之上——相信市場上還是沒有那么多任性的有錢人。現實情況是,電動汽車似乎除了在車展活躍之外,其余地方很難見其蹤影,帶動往往會是一紙空談。
所以對于電動汽車的廠商而言,更多的應該將籌碼壓在“從眾”心理上——通過一些事實帶動而非口頭空喊。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在從眾和堅守之間掙扎,但從眾最終都會戰勝堅守。曾經看到一則笑話用在這里非常恰當: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于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第三個關鍵在于需要時間的積累,從電動汽車市場來看,當用戶還在糾結是否應該嘗試的時候,找到“領頭羊”的帶動確會是一條不錯的捷徑,但時間仍然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雖然電動汽車的概念在十五年前就提起過,但真正的做到概念上的普及還是從去年開始的,僅僅一年的時間,讓大家完成從好奇到購買的轉化,的確強人所難。
電動汽車的普及仍舊需要給市場和用戶一些時間,步子太大扯到蛋的痛苦我雖無法體會,但相信所有體會過的人都會有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一個好的消息是,似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時間也在不斷的減少:蒸汽機從發明到普及經歷了84年,電動機為65年,原子能的利用為6年,電動汽車……當然,這一切美好的預想還是需要建立在啟辰晨風們的基礎建設不斷進步和完善的前提下。